“我只会说一点点中文,不会唱中文的歌。所以我唱一首我们的歌,我唱的不好。”一个金发碧眼的男生这么说完,台下的观众们都报以鼓励的掌声,回以期待的目光。他便开始清唱起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德文流行歌曲。
可惜他的谦虚的确货真价实,歌声还真差强人意,于是戏谑而友善的笑声响起,现场气氛更加活跃起来。这一首歌唱完,接连有几个德国学生自动跳上台,拿过麦克风劲头十足地表演起来。他们的中国朋友或是加油助威,或是联袂登台,上演中德歌曲大串烧。
这是在遥远的异乡,在白雪皑皑的德国小城拜罗伊特发生的一幕。三年前,恰好也是圣诞前夕,拜罗伊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举办了一场极富中国特色的圣诞联欢活动:卡拉OK大奖赛。随着传单的派发,越来越多的德国学生被吸引到这个活动中来。在卡拉OK大赛当晚,活动场地被挤得水泄不通。中国人爱唱卡拉OK,这一点算是扬名国际了。提起这癖好,很多外国人都是语带调侃,似乎不能理解这全民爱唱歌的热情。这回,那么多德国学生相约来看东洋镜,却不想自己也被这欢乐的气氛感染,摩拳擦掌,倒不如说,是舐唇清嗓,争上擂台。这一晚,屋外雪花纷飞,屋内热情如火,歌声、笑声、掌声、欢呼声,声声交织,寒风也找不到一丝空隙。陌生语言造成的隔阂,在欢乐中消弭殆尽。
自从2004年,上外必威·BETWAY经济复合型专业送出第一批毕业生前往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攻读经济专业硕士课程以来,小城拜罗伊特便迎来了它的中国热潮。一批一批的上外学子,在接受德国大学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风貌。大学讲堂里,放眼一看,第一排、第二排,总是黑头发居多。宿舍楼里,会飘出外婆红烧肉的诱人甜香。有个宿舍管理员甚至说,他都能分辨出普通话和上海话了。这所历史悠久、安宁祥和的小城,一贯以音乐家瓦格纳的故乡而闻名于世,现在也因为与中国的密切关联,而获准建立了负责全巴伐利亚州高等教育对华交流的China Zentrum,中国中心。这其中,上外与拜大的合作办学项目,功不可没。
而拜大的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中,也增加了不少上外成员。上外第一批留学拜大的经济复合型专业毕业生中,就出了一位学生会主席,更是第一位来自上海的主席。上外学生特有的活泼外向型风格,使得学生会活动,由中国留学生的同乡会,更多地转变为中国学生对外交往的平台,以及德国社会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窗口。
就像个人与个人交往中,会产生的那些诸如疑惑不解、愤懑不满、嫉妒不甘、轻视不屑之类的情绪一样,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在相互接触了解的过程中,自然也无法避免一些负面的认知与观点。即使只是针对“全民爱唱歌”这种癖好,外人的笑谈中,也往往语带嘲讽。卡拉OK比赛刚开始,看见中国学生一个个郑重其事地登台演唱,投入而享受地一展歌喉,德国学生只会骇笑摇头;可看多了几个节目,他们自己也按耐不住,毫无准备也争相上台,这一点可真要佩服“外国人”独有的勇气和诙谐。
以普通留学生的身份,谈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也许只能从像这样的小处着手。通过学生会举办中国校园展览、周末郊游之类的活动,既增进中国学生内部的团结与友情,又可以多多邀请德国友人参加,在娱乐游玩的和谐氛围中,展示中国年轻一代的风采,润物细无声。看在那些关注着中国的蓝眼睛里,这些来自上外的年轻学生们,既不像陈旧概念中被模式化了的中国人,从他们口中了解的中国,也不似那被某些媒体报道歪曲了的模样。这些生活中得来的感悟与了解,也许才是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中,最牢固最真实的一部分。
如今,已有百多位上外毕业生在拜城完成或仍在进行深造。乐声飘扬的小城,与国际化大都市之间,那一条友谊的纽带,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如既往地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