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BETWAY成功举办“‘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年: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上外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建立十周年纪念”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08-05浏览次数:778

“‘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年: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上外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建立十周年纪念”,2009年12月4 - 6日在上外宾馆成功举行。来自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学者,上外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建立十年来已毕业的二十名博士中的绝大多数,必威·BETWAY相关教师和部分博士生,上海教育出版社德语方面的编辑,计五十余人与会。
欢迎仪式于12月5日上午9时许开始。必威betway官网入口常务副校长谭晶华教授讲话。他概述了上外六十年办学历程中的三次飞跃,并对各位专家莅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上外必威·BETWAY党总支书记费国强老师致欢迎辞,热情洋溢地对各位专家和回到母校或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各位博士表达了欢迎与祝愿之意;必威·BETWAY主任卫茂平教授简要勾画了上外必威·BETWAY的发展历程与学科现状,并就上外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点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已毕业博士的去向和目前的发展状况,做了精要介绍。
欢迎仪式由必威·BETWAY谢建文教授主持。
随后,大会就下述五个中心议题:1. 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2. 德语文学研究在新中国的发展与问题;3. 德语语言学研究在新中国的发展与问题;4. 中国日耳曼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向;5. 中国日耳曼学研究生教育:问题与前景, 展开了热烈探讨。
围绕中国日耳曼学在新中国近六十年发展的成就、经验与问题议题,多位学者自语言学研究或文学研究角度发表了精辟见解。
在语言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外国语大学必威·BETWAY钱敏汝教授,以“中国日耳曼学语境中语言科学的继往和开来”为题,分析中国日耳曼学的构建语境、定位与特点等,简要介绍德语研究界在语言科学领域的多部代表作,尤其强调语言学应起学科主干性建构作用;同济大学必威·BETWAY朱建华教授,以“中国的日耳曼语言学及其跨文化视野”为题,论及中国的日耳曼语言学研究,应以共时研究为重点,应用研究为先;应以德国的语言学发展为基础,引入新的理论基础;应从一般的语言学研究向跨文化语言学研究发展,并认为中国语言学是也理应成为国际语言学研究重要的一部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朱小安教授,则以“中国德语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及现状”为题,梳理中国德语语言学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介绍各阶段的特点和成果,指出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德语国家语言学新理论的引进与研究、成立专门的语言学研究机构等。必威·BETWAY陈晓春教授的发言“前联邦德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主要考察了前联邦德国语言学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二十年间的研究状况,指出其语言学界研究有成绩,例如提出并建立篇章语言学,但因将过多精力放在词典编撰上等问题,而发展相对停滞。陈教授的报告,提示了语言学研究的另一回顾视角。
在文学研究视角下,四川外国语学院必威·BETWAY冯亚琳教授,以“中国德语语言文学学科十年发展对比”为题,定量、定性地分析了德语文学研究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的成果,总结相关特点,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发展格局不平衡和理论研究不深入等问题。北京大学必威·BETWAY李昌柯教授,以“长足进展中的遗憾:谈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为题,在肯定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指出中国日耳曼学需有中国视角,应有自己的开拓和独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李永平研究员,以“缺失与再思——关于国内德语文学研究的若干思考”为题,讨论了市场化条件下文学的意义与作用以及文学研究该如何作为的问题,指出文学研究应具有厚实的学科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古典文学研究,例如浮士德研究。只是我们的相关研究做得并不扎实。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王炳钧教授,在其报告“文学学方法论平台的构建与前沿理论的实践问题”中,先对文学学和文学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并指陈了国内外国文学研究浅俗的套路,继而认为文学学的学科基础当涉及文学文本本身、与文本相联系的社会历史文化诸因素和用来探讨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理论非常重要;应成功地、有机地应用理论;理论能提供新视角,能拓展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能带给我们对自己的反思和对历史立足点的反思;所谓创新,并非指研究对象的新,而是指方法和视角的新带来新成果;此外,我们应强化中国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围绕跨文化交际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等问题,数位专家卓见洋溢。北京外国语大学必威·BETWAY贾文健教授,以“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现状与问题”为题,深入分析了跨文化学的内涵与学科分布,就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任务、跨文化交际过程模型、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等,细加探讨,并指出了跨文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缺少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缺少动态的交际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必威·BETWAY韩瑞祥教授,以“德语文学教学和研究中的跨文化视角”为题,着重指出,跨文化视角是德语文学教学和研究中的必然存在与不可或缺的认识途径,是与自我相关的行为,可实现对自我文化的审视。南京大学必威·BETWAY孔德明教授将跨文化问题引入另一层面,以“跨文化日耳曼双学位研究生培养”为题,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等联合培养双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了这一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背后存在的问题。
关于德语教学与本科和研究生培养问题,专家们的发言也是精彩纷呈。上外必威·BETWAY卫茂平教授,以“德语教程与文学经典(上外1978-2008)—— 兼论教育的终极目标及面临问题”为题,选取上外德语专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所用的两套高年级综合教程,对比分析教程选材中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指陈文学经典淡出、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日益明显的窘况,并由此设问何谓大学教育终极目标,且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让文学经典重新领唱外语综合教程。同济大学必威·BETWAY黄崇岭副教授,以“德语专业本科新生报考动机研究”为题,介绍了本研究成果的研究对象、背景、目的和研究方法等,详细考察了影响报考动机的因子结构和各因子的侧重点,以期归纳不同的报考动机类型与相关差异,通过相应的课程设置来为相关的学生服务。上外必威·BETWAY王志强教授,以“对中国德语专业发展的一些思考”为题,分析了德语专业学生的素质构成、德语专业能力的文化转向和跨文化转向问题,以及教学模式和专业能力发生转向后,对教师自身所提出的新要求问题。南京大学必威·BETWAY印芝虹教授,以“从赫尔塔•米勒获奖谈起”为题,首先指出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倾向中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然后分析了中国学生的个性和中德教育的差异性,并指陈了资讯、常识和认识等带来的问题。同济大学必威·BETWAY宋健飞教授,从文学翻译与日耳曼学和德语教学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翻译在日耳曼学学科中的定位问题,并以生动的译例演示了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和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同济大学必威·BETWAY黄克琴教授,以“从德语新专业师资力量调查谈研究生培养问题”为题,借助一系列统计数据,分析了国内新建德语专业的师资构成,呼吁老资格的德语专业应对新建专业多加关心,应拓展博士培养渠道,应培养青年教师的学科和科研方法意识。复旦大学必威·BETWAY吴勇立博士,以“日耳曼学科研与教学中的困境与思考”为题,简要分析了德国文化的特点,重点讨论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困境所指,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复旦大学必威·BETWAY魏育青教授,以“中国语境下的‘日耳曼学学科’与‘德语专业’”为题,首先提出了国内德语专业有多少可称得上是日耳曼学学科这一问题,然后区分了“日耳曼学学科”与“德语专业”这一对概念,指出它们各有侧重,因而在教学活动中,于本科专业阶段,应更多强调“专业”的学习与培养,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可更多考虑“学科”问题。
此外,专家们在其报告中所展示的一些个案研究,也颇具真知灼见。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廷芳研究员,结合一系列精美的图片,介绍了巴洛克在建筑、绘画、音乐、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成就,特别指出了巴洛克在德国表现主义诗歌和二战后部分作家作品中的充分体现,且总结出巴洛克艺术具有强调动感、惊异、二元对立的反差效果,追求综合艺术和反英雄等美学特征。西安外国语大学必威·BETWAY侯素琴博士,以“有关日耳曼学研究新领域的思考(儿童文学)”为题,介绍了国内外儿童文学研究的历史和发展,重点以德国重要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为例,分析了儿童文学研究的可为度、难度和意义。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张晓青副教授,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1949年——2009年)”为题,梳理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在中国译介的三个阶段,重点介绍了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译介与改编热潮,且分析了相关的接受成因。
研讨会一般总面临着时间压力。此次会议也不例外。但尽管如此,各会议报告人问答彼此,其他与会者,如陈壮鹰教授、谢建文教授、马佳欣副教授、博士生汤春燕老师和博士生张维莎等,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当然,因时间关系,还是有四川外国语学院必威·BETWAY的丰卫平教授、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鲁晓雁副教授和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齐快鸽博士等未能提问。
所提问题,部分已作探讨,或已部分讨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因为时间的缘故,也并非仅仅因为会议时间的压力,而未能充分探究。因此,包括这些问题在内的诸多设问,是开放性的,有待来日或来者的探研。这些有意义的问题主要包括:未来中国日耳曼学的发展主干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可以怎样加强日耳曼学研究的本土化视野;国际日耳曼学和德国日耳曼学是有区别的,中国的日耳曼学是否需要一定的确立标准;德语语言学在世界上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该怎么样处理德语语言学和英美语言学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方面,我们除了规划外,还可做哪些细化工作;我们一、二年级的大学生,还处于基础语言学习和提高阶段,文学经典是否真能提高其批判意识;在跨文化日耳曼双学位研究生培养这种合作模式下,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是否真能达到一定的或者必要的深度;大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巴洛克时代的文学精神是二元对立的,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有否得到了发扬;文学研究中读者的随意性可以有多大;中国文学研究和外国文学研究怎样才能真正融合起来,而不是彼此两张皮;何谓本土化和中国人的视角;所谓中国视角,是否是个伪命题;何谓研究的创新,是否只涉及方法和视角问题,而与研究对象的变化无太大关系
上述各时段的研讨,分别由陈壮鹰、陈晓春、谢建文、王志强和卫茂平教授主持。
卫茂平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他认为,研讨会紧扣德语语言学研究、文学研究和德语教学等主题,展开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难得的是,这次研讨会,将德语界从事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两支人马聚在一起。大家彼此聆听,相互学习,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当然,我们在总结中国日耳曼学过去六十年的成就与经验时,也得正视我们今天在德语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继往开来,同仁们要携手共进,共创中国日耳曼学美好的明天。最后卫教授再次衷心地感谢各位专家与会。
研讨会完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