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必威betway官网入口校庆60周年高层次学术讲座”框架下,上外必威·BETWAY特邀柏林自由大学哈特穆特· 埃格特教授(Prof. Dr. Hartmut Eggert)做专题学术报告,探讨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塔·米勒(Herta Müller)的文学创作。学术讲座于2009年11月5日在虹口校区英伦厅举行。卫茂平教授、陈晓春教授和王蔚副教授等硕、博士生导师,必威·BETWAY硕、博士研究生,计40余人与会。讲座由谢建文教授主持。
讲座主体内容涉及:
1、诺贝尔奖诸奖项中,和平奖与文学奖的特殊意味。
2、赫尔塔·米勒在罗马尼亚历史格局中的家庭要素。
3、米勒成长的社会、历史环境。
4、米勒文学生涯中所获一系列奖项的意义和由此体现的作家的影响力。
5、米勒的文学创作与其诗学特征。
此外,埃格特教授分别自米勒的随笔集 《国王鞠躬且杀人》(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2003)和小说《呼吸钟摆》(Atemschaukel,2009)中选取片断朗读,以飨在座听众,且就作家在齐奥塞斯库政权时期的个人记忆,《呼吸钟摆》中主人公与作家的关系和内中的史实等进行了分析。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埃格特教授则认真作答,针对文学的功用与意义问题、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专家视角与大众阅读兴趣问题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当下与长久影响力问题,作了清晰的解释。
讲座约为一个半小时,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此次讲座得到了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处的大力支持。
关于赫尔塔·米勒:
赫尔塔·米勒(1953, ),诗人、小说家和随笔作家,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少数民族家庭。其祖父系一颇有家资的农民与商人,其父在二战期间曾为德国党卫军士兵,其母1945年以后曾被送至苏联劳改营强制劳动数年。
米勒在提米索拉大学修读过日耳曼学与罗马尼亚文学,曾在一家工程公司担任翻译,由于拒绝与国家安全部门合作,1979年失去工作,此后尝试多种职业谋生。1987年,她与丈夫得以离开罗马尼亚,并定居德国,现居柏林。
米勒的作品多是描绘罗马尼亚下层人民的生活,表现压抑、痛苦与毁灭的经验,又在跨文化的视域中展现不知何处可为家乡的迷惘与伤痛。代表作包括:《洼地》、《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那时狐狸就是猎人》、《风中绿李》和《呼吸钟摆》等。米勒曾获“不来梅文学促进奖”(1985)、“德国批评家奖”(1992)、“欧洲文学奖”(1995)、“柏林文学奖”(2005)、“德国图书奖”提名(2009)和“诺贝尔文学奖”(2009)。